GlitterStudio/标签/理念
-
Pinterest如何提供摄影审美,从哪里找到好的片子学习,是困扰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也是学习摄影路上必须克服的障碍。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我最喜欢的图片源没有之一——Pinterest 。其实好多年前听闻要倒闭,而且当时网速奇慢,便好多年没上过了。但最近突然发现原来 Pinterest 不但活得好好的,而且翻墙后网速与国内网站无异。而它之所以是我最推荐看图的地方,是因为在强大算法的加持下,它始终能推荐符合我口味的时尚、商业广告类图片。我的主页随机推荐而且通过一张图,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同调性的图。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找素材,变成了一个... -
亿点点补遗前两天发了一篇自然光的逆光人像拍摄小技巧。有小伙伴问我能不能再写一篇闪光灯的。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不过多了一个变量需要取舍。当然,以下技巧仅限于自然化或稍微偏戏剧一点的风格。极限压日光等操作不作讨论。平时我外拍都是用保富图的 A1。所以只要灯的功率不至于太小,对于逆光来说都够用了(实在差一点,可以后期提亮)。不过在拍摄时,亮度一定要够。电不值钱,不要舍不得用。*A1X系列的电池是真的靠谱。闪就完事了。实在不行,小灯能变焦,大灯有罩子。宁愿相机屏幕上看着快过曝了,这样raw 进电脑里才差不多。柔... -
前言随着专栏多年来的更新,适用于普通用户的布光教学也都说得差不多了。以后除了光线教程外,我还会多写一些职业摄影师更关心的——既用摄影来赚钱时会遇到的问题。回到开头的问题,摄影师应该固定自己的风格么?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是客户付钱委托拍摄,那么自然要听取客户的意见。然后再从中平衡自己的观点。但如果把这个命题扩大到摄影师的某一阶段而言,比如近2-3年,那么情况就会复杂得多。固定风格风格既辨识度。固定、鲜明的主题风格能够让观众/潜在客户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摄影师的标签,方便记忆。从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第... -
按:本文并非严谨教学而是为了帮助普通人能够在生活中拍出更好的照片。所有原理一概略过。迈向另一个国度自从买了G7 III,攀攀就时不时会自己拿来随手拍。但除了个别灵光一现外,其余照片都是惨不忍睹。一来新手在拍的时候,本身就自顾不暇,无法考虑太多;再来,因为一些错误的概念、或者没有概念而无法进行正确的操作。曝光『新手劝退怪』虽说没有所谓正确的曝光,只有符合创作者意图的曝光。但在日常拍摄中,尽量在天空或肤色不过曝的情况下拍得亮一点。暗调 ≠ 欠曝没有光影的欠曝 不是暗调P档随手拍的最佳档位旅行途中抬手就拍虽然... -
学员练习作品一览本文约2800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注:以下照片,均为学员所拍摄的原片,目的既在于更为直观地展示整个光线的学习过程。目录 楔子 光线的认知 室内布光 室外布光 挑战楔子经常有朋友在后台问我,对于学习光线毫无头绪,不知道如何入门,让我推荐几本书入门。关于布光,一般我都会推荐先看zack的《单灯布光》,再看乔麦克纳利的《热靴日记》、《雕刻光线》以及大卫豪比的《逐层布光》。虽然布光的逻辑都是一样的,但zack的东西,我觉得还是有点太旧了。而老乔的案例大多涉及凌乱繁杂的多灯,对于新手来说实在太晦涩... -
F8.0 1/200s iso 100#fallingstars最近 ins 上一个名为 #fallingstars 的话题爆红,旨在自拍一张摔倒并散落一地值钱玩具的炫耀式照片。上周开始这项活动逐步传到了国内,我想何不自拍一张 #摄影师摔 呢?不过单纯秀相机的话,太无聊了。我想玩点不一样的。打定主意,我便和攀攀开始分头行动。也正好利用这组照片,来给大家讲解下多灯布光的思路——所有复杂的效果,都是由数个简单的效果复合而成。在布光时,切记一股脑打开所有灯光。而是要一个个灯光分别调试。最后再进行统一。let's do it场景图首先,我们不打算真人趴在楼梯上,... -
部分作品一览一年和攀攀一起已经一年了。在此期间,利用工作之余,我们大小拍摄了64组照片。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彼此进度的速度超乎想象。乘此之际,来和大家分享些照片背后的故事。#1 2017.7.23梦开始的地方F1.2 1/400s iso 100这是攀攀第一次来找我拍照。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很漂亮,但很高冷,不太好沟通,应该还有一个开跑车的富二代男友。不过在实际接触中,发现她没想象中那么『女王』,人本身比较害羞,但对拍照又比较放得开。整个聊天过程也挺轻松愉快。拍完室内后,我问她想不想去楼顶天台再拍一会。她说好。其实我倒没想... -
按:限于篇幅和尺度的关系,完整450p的高清图集会在文末的原文链接里提供下载。久违的『写真剧场』George Mayer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一看题图,你就会知道原来是他。前两年我就有接触过他的片子,但也仅仅是作为参考资料,而没有深入研究过。但这两天不知道攀攀吃错了什么药,非得让我多八一些他的资料,说是也要拍这种的。我说,家里实在没法拍,别闹了。但攀攀还是不死心,花了整整一天,从午饭后一直到临睡前,终于把George的图片扒了底朝天,逼着我复盘George 的拍摄手法。于是便有了这一期拖更2年的『写真剧场』……Georg... -
楔子作为摄影师,很少有机会转换角色,站到镜头前成为模特。恰好前几天攀攀送了我一条菲拉格慕的领带作礼物。试戴后,觉得很帅,我便让她来拍我试试看。我想要最干净的背景,最有力的灯光,来衬托我。于是便以卧室的白墙为背景。一个强力反光罩,焦距刻度在4-5之间,作为主光。它会让光线变得更为犀利。然后在侧面放了一个裸灯,用来点亮一点点暗部以及勾勒出整个轮廓。替攀攀搞定了技术细节后,我让她以自己的视野来进行拍摄。当然,话虽这么说,但我却仍不时指挥她,如何来选取景别、进行构图等等。身为摄影师,我总是习惯于掌控全局... -
按:拖延症又犯了,一看日期预计文章发布之时,距离上一次更新可能又近两个礼拜了。实在愧对各位关注。所以今天决定多更一些内容。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以下几个方面——1 为什么要自己布置拍地场地2 如何把卧室布置出效果3 室内烟雾效果的设计4 案例分析楔子私房之于人像摄影,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几乎所有的人像摄影师,无论男女,都无一例外地会想要去拍摄这一类型的照片。那么究竟什么是『私房摄影』呢?每个人对此理解千差万别。但从基本操作层面来说,关键在于一个『私』字—— 私人、私家、私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也最喜欢在自己... -
楔子之前回答了一个关于相机的问题,其实细细想来使用佳能 EOS相机7、8年了。从最早的550d到后来的5d2一路走来,期间也试用过别的很多相机品牌。可无论如何我只喜欢用佳能的EOS。屏幕我之所以喜欢用它有很多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屏幕显示。和很多人在相机中都设置标准色彩风格的常规方法不同。即使我一贯拍摄raw文件,但我仍旧会在相机中将色彩风格设置为人像。因为EOS的这一风格配合屏幕的显示效果真的非常好。虽然最终我们都是要通过电脑来修图、看图。但在拍摄现场直接从相机屏幕中看到令人满意的照片,能够最大程度上给予... -
楔子这两天我数了下,我和攀攀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共计拍了13次照,出了近20组片子。平均每周拍摄2次,出3组。其中还不包括失败的案例。一开始攀攀还问我,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没什么感觉却还要勉强拍摄。我说,拍照对你来说是一种娱乐、放松的方式。但对我来说是一种练习。越是状态不好的时候就越是要拍照。要让自己的身体记住如何自我调整。只有当身体形成条件反射的时候,才能让自己在平时的拍摄中不受状态起伏的影响而保证基本发挥。摄影师不能等到有灵感了才拍照,就像妓女不能等到有性欲了再接客。可以说是摄影中的『负重练习』吧。分... -
印象派我喜欢朦胧柔和的图像。过于清晰的画面总是少了一份不确定感而容易让我觉得无趣。早先拍照的时候,我总是会用大光圈搭配涂了凡士林的uv或者柔焦镜来拍出模糊的效果。但时间久了却不免生厌。最近我开始配合灯光来尝试一些不同的效果。在 传说中的雷达罩到底有多神奇?为什么人像布光都喜欢用它? 里,我略微提及了一下。今天我会以3组照片由浅入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类动态模糊的照片是如何拍摄的。这组照片是一个月前拍的。在太阳完全下山之前,我们拍摄了其他的风格。因为当时已是深秋,外加6级风,天黑之后还是比较冷的。这组... -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id:写真师mykk公众号:potoez注:本篇内容首发于2016年。本文改写自森山大道回忆。有一张照片犹如整体暴晒在阳光下,覆了一层白花花的粉末似的。实际上这张照片里面也确实充斥着晃眼的白光。大概是在某个平坦而空旷、煞风景的庭院旮旯拍的。地面与天空一起被融入光源之中,界线已变得模糊不清。画面左下方,拍到了晦涩泥块般的东西,细辨才发觉是人。从整体印象来看是个男人。穿着破衣,枯草般乱蓬蓬的头发正对我们,垂着头。画面右侧三分之一的中部有一组人影,是三个小孩破衣烂衫,赤着脚呆立在那,直愣愣地凝视着... -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id:写真师mykk公众号:potoez注:本篇内容首发于2016年。1946年晚秋。我们一家五口在大阪车站后面的废墟中,与无数人一起推搡拥挤着。在薄暮的天空下勾勒出暗淡无助的剪影。那情景至今还留存着淡淡记忆。从关东的大城市转往北陆的小镇相当于一次大迁徙。途中等待着换乘列车,在无止境的时间里,母亲背着弟弟、父亲拉着我和姐姐的手,在不知延伸向何方的人流里沉浮。四周一片昏暗,唯有前方闪着灰色光芒的天空。周围一片瓦砾,四下横亘着漆黑的废墟。广场的每个角落都燃起火堆,人群一圈又一圈地向那些火堆围拢而去。... -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id:写真师mykk公众号:potoez注:本篇内容首发于2016年。『哎呀!你是森山吧?真是遗憾呐……虽然你是岩宫先生介绍来的,我们也只好说抱歉了。你要是早半年来就好啦……』戴着黑框眼睛的男人对我说道。我低着头,眼前是一口没喝的咖啡,岩宫先生的那封介绍信还拿在手里。那男人旁边,还坐着个人,一直在默默地吃饭。午后的地下餐厅没什么顾客,周围犹如深海一般幽暗。而那一刻,我的眼前也是一团漆黑。『我什么都能做,我真的很想在东京做摄影。求求您!vivo不行的话,其他什么地方都可以。拜托了!』我拼命恳求对方。这... -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id:写真师mykk公众号:potoez注:本篇内容首发于2016年。58年秋夜,父亲去世。那时我正在大阪一家设计公司做助理。整日不务正业混迹在街头。死讯传来后,我辞去工作回了老家。公司因为同情我,便定期派些活给我做。渐渐地,我也像大部分人一样开始忙于工作。虽然有了些积蓄,但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日子一天天这样过去,翌年晚春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我们开始不断约会,做设计赚的钱基本都花在了她身上。直到4个月后。一个盛夏的周日。她说,她要结婚了。于是恋情戛然而止。备受打击的我整日被懊恼的情绪所纠缠。一直... -
题图为最常用的lee soft 3 效果。说来我一直很喜欢朦胧的画风。或者说,那种模糊、隐约的氛围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这种体验想必也只有和我一样近视+散光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早些年还在读美校的时候。那时我还没有戴眼镜。素描课上,即使在大卫1米开外的地方,吃力地眯着眼我仍然看不清石膏像的细节。人生的前16年也都是如此。远远地见着一个人。判断他是谁,从来不是因为『看清了他是谁』;而是通过一整个形体姿态来『判断他是谁』。这样的观察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也还没改变。后来开始接触摄影。起先也迷恋过一阵子hdr。那种把所有... -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id:写真师mykk公众号:potoez注:本篇内容首发于2016年。曾经,在我的人生刚进入二十岁后半段的时候,我对开机关枪一样地连拍痴迷得不得了。那时的我遇见了60年代嬉皮士的流浪生活。出于对路上风景的憧憬,我踏上了纵横交错的国道。正是在那个时候,我遇上了各种各样的事,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认识了不同的城市,也学会了在路上扬手搭车。我犹如车灯一般,总是注视着前方的道路,渐渐地成了一种瘾。我的身心沉溺于在路上的状态。无法切回现实生活中。日日夜夜,我盲目地按动快门,疾走的节奏和我的年轻气躁一拍即合...